重慶醫科大學“納胃康”團隊:研發納米新制劑,革新胃黏膜病變治療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由袁譽銘博士領銜的“納胃康”團隊傳來捷報,他們成功研制出針對胃黏膜病變治療的納米新制劑!團隊升級了超分子油包水納米乳技術,創新融合了超分子復合物組裝和超分子復合物包合技術,為天然藥物吳茱萸堿與姜黃素搭建新的藥物載體,一舉攻克胃黏膜病變藥物治療中面臨的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療效有限等痛點,為廣大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曙光。
胃部頑疾困境:傳統療法難題重重
胃黏膜病變是一類極易反復發作、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胃黏膜病變通常伴隨著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癥狀,如果病情持續發展,可能面臨癌變風險。據統計,我國胃黏膜病變患者群體龐大,預計2025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消化道出血患病人數將達到1.8億人次,并且患病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
然而,胃黏膜病變的臨床治療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傳統藥物難以精準抵達病變部位,僅有少量藥物能作用于病灶,大量藥物作用于健康組織不僅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而且對肝、腎等器官產生毒副作用。其次,普通的藥物制劑生物利用度極低,大多數藥物沒來得及被人體充分吸收就被排出體外,嚴重影響了 治療。最后,傳統藥物只有單一的作用靶點,療效有限,難以應對胃黏膜病變復雜的病理過程,無法從根本上修復受損的胃黏膜,導致病情極易復發,給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負擔。
技術破局:創新制劑開啟精準治療
項目負責人袁譽銘查閱大量文獻后發現,超分子復合物技術能提高藥物的穩定性,超分子復合物包合技術可增強藥物的水溶性,而新型超分子油包水納米乳技術則能顯著提升藥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于是,她提出猜想:“能否結合這三項技術打造出高效的口服藥物遞送系統,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從而提升胃黏膜病變的治療效果?”隨后,袁譽銘博士迅速組建“納胃康”團隊,全力投入研發工作。
項目指導老師張景勍教授向我們介紹:“針對胃黏膜病變的治療,我們關注到了兩種天然藥物——吳茱萸堿和姜黃素,吳茱萸堿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調節等功能,可以有效抑制胃黏膜炎癥;而姜黃素則能促進胃黏膜細胞的修復與再生,可以增強胃黏膜的防護能力。二者協同作用可以改變現有藥物作用靶點單一的現況,從多個層面改善胃黏膜病變狀況。”
但是吳茱萸堿和姜黃素均具有水溶性低的特點,難以作為原料藥制備口服劑發揮療效。為解決這個難題,團隊建立了新的藥物載體體系,將吳茱萸堿與姜黃素負載于納米新制劑中,形成新的胃黏膜病變口服制劑體系,利用超分子納米載體技術實現藥物在病變部位的定向給藥,同時借助新型超分子油包水納米乳技術大幅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降低對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真正實現了高療效、高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的治療目標。
展望未來:技術拓展惠及更多患者
目前,“納胃康”團隊正在籌劃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合作,推進該納米新制劑的臨床試驗工作。團隊將嚴格遵循臨床試驗規范,制定科學、嚴謹的試驗方案,確保臨床試驗順利開展,為產品上市筑牢數據根基。
袁譽銘博士表示:“我們建立的納米制劑體系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和拓展性,未來有望通過調整藥物和載體的組合,將該項技術應用于其他胃部疾病乃至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我們將繼續深耕醫藥研發領域,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醫藥健康事業貢獻青春力量。”(謝元超、邵嘉雯、戴奕瑄)